從“快遞下鄉”到“快遞進村”,鄉村振興繼續升級
2021-12-15 13:36:15 ()次瀏覽
每次回鄉都能感受到一些變化,回農村創業的年輕人比以往多了,原本外出打工的表弟,一個回家開了個駕校,一個承包山地種土茯苓,還有同學承包果園,種火龍果、養雞、養魚。鄰居手機里,裝著微信、支付寶、拼多多、抖音、快手、淘特、淘寶,跟城里人其實沒有差別了,節假日的農村,也有堵車問題和停車難的困擾。
鄉村田園變成創業熱土,是實實在在發生的巨變。網絡上前赴后繼地涌現出許多鄉村網紅,之前是李子柒,現在是張同學。我們隔壁村也出了個“網紅”,他們的段子和故事,也是十里八村的談資。去年中秋回家,各個村口的橫幅,都跟電商有關。
微觀的現象之外,我們也能從國家宏觀政策,感受到鄉村的改變。比如,國家郵政局在2014年啟動了“快遞下鄉”工程,2020年發布了《快遞進村三年行動方案(2020-2022)》,從2014年的“快遞下鄉”到2020年的“快遞進村”,鄉村的改變在繼續,更在深入。
2014年的“快遞下鄉”是農村互聯網崛起的先聲。
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真正轉折點是在2015年,這一年,阿里啟動了農村戰略,也是這一年央視春晚開始成為互聯網公司的必爭之地,因為這是覆蓋農村最有效的大眾傳播媒介。2015年一年時間,中國移動4G用戶從2014年的9千萬飆升至3.1億,中國電信4G終端用戶數凈增5138萬戶,中國聯通4G用戶數是4416萬。4G網絡的普及,也給互聯網帶來了新的增長,首先享受到農村互聯網崛起紅利的,是騰訊微信,2014年年底,微信有5億活躍用戶,2015年年底,微信用戶數突破6.97億,一年時間,微信就增加了1.97億,近2億用戶。騰訊之后就是拼多多了,如你所知的,拼多多創辦是在2015年。
現在回看“快遞下鄉”工程,郵政總局的政策,預言了農村互聯網以及電商的崛起。當然,從宏觀層面來說,國家郵政局“快遞下鄉”看的不僅是經濟賬,更重要的是為鄉村振興提供物理的實體支撐。鄉村要振興,產業要興旺,生活要豐富,城鄉要發展,物流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。
一、現狀與瓶頸,“最后一公里”背后是成本難題
農村電商分為“下鄉”和“上行”,“下鄉”把農村視為消費市場,“上行”將農村視為供給側,農村需要工業消費品的同時,城市也需要來自鄉村田園的高品質新鮮農產品。無論是“下鄉”,抑或是“上行”,都需要物流快遞的支撐。
過去幾年,農村電商獲得了長足發展,但在快遞配送上,更多還是“快遞鎮鎮通”,沒有解決“最后一公里”,快遞進村的問題。很多在城里工作,電商給家人購物的人深有體會,很多快遞都是到了鎮里的快遞點??爝f不能進村,很多人只能騎著摩托車,開著拖拉機到鎮里取,山長水遠,極不方便。年富力強的人,能開車坐車,但農村還是老人和小孩居多,如果是山村,鄉村道本就蜿蜒曲折,遇到雨雪天,就更不容易。
今年7月,國家郵政局副局長陳凱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,目前主要快遞品牌網點已經覆蓋全國98%的鄉鎮,“快遞鎮鎮通”已基本實現,但鄉鎮到鄉村,依然是大難題。
快遞進村難,首先是經濟問題,因為不劃算。農村快遞公司生存現狀并不樂觀,即便快遞業務量飛速發展,但這些公司在農村還是苦苦掙扎求生存。各大快遞公司都在補貼,面臨的困境是,農村快遞價格與成本的倒掛,快遞公司送一單,賠一單。
快遞進村難,也因為農村山高路遠,需求不足以支撐快遞行業所需要的“規模效應”和“網絡效應”。
與快遞進村難相對應的,還有鄉村快遞需求的增長。2020年發出的835億件快遞中,30%是從城市發往農村,農村快遞增速高城市增速10個百分點。2021年12月8日,我國快遞包裹首次突破1000億件。根據數據,截止今年9月底,全國共有13.9萬個建制村實現了快遞進村,覆蓋率為27%。
可以說,快遞進村是一塊必須啃下的硬骨頭。
二、需求端團購探索
2020年國家郵政總局發布了《快遞進村三年行動方案(2020-2022)》。電商領域2020年的重要事件,應該是社區團購之戰,除了老牌的拼多多的“多多買菜”、興盛優選,還有滴滴的“橙心優選”、美團買菜。阿里在社區團購上,原本是觀望,也投資了十薈團,今年9月,整合了“盒馬集市”、“淘寶買菜”,推出了“淘菜菜”。
談到社區團購,很多人會從字面上理解為,針對的是對城市社區和城鄉結合部,這樣理解有它的道理,但有一些偏差,因為社區團購戰火真正焦灼的市場,是在農村。這是“快遞進村”的探索方式之一。
社區團購時下在農村還是很火,農村買菜買水果,以前是去鎮里趕集上圩,現在是網上下單,方便也便宜,因為有補貼。
通過團購方式,聚集需求,是農村電商行之有效的方式。一方面,團購可以在采購上形成規模,降低采購成本,另一方面,也能在配送端降低快遞的邊際成本。一個村,配送一兩單,快遞公司肯定是賠本的,但一個村配送十幾單甚至更多,快遞公司可能就是保本或賺錢的了。
社區團購給了“快遞進村”以新的啟示,但從商業角度來說,無論是美團抑或是拼多多,或者是興盛優選等,它們所構建的體系有其不足之處。
首先是排他性。社區團購模式核心是“控制”,上游控貨,控采購,下游控團長,中間控配送。“控制”是社區團購效率的關鍵,這種模式也導致了分銷體系的排他性。因為它們都是基于供應鏈端能力的,至上而下的配送體系的建設。
“排他性”進一步導致它某種斷裂,社區團購只解決了“下鄉”,沒有解決“上行”。“快遞進村”除了工業品的“下鄉”,也要承擔農產品和農村快遞需求的“上行”功能。
社區團購如果只是解決了“下鄉”配送的效率,不能解決“上行”的效率,其持久性,還是要打問號,因為目前社區團購的火熱還是靠補貼,如果補貼一旦停了,其持續性也是難題??爝f進村,需要供給和需求兩端的改變,是系統工程,也需要商業模式的有效支撐。
簡而言之,快遞進村的難題,不能單兵作戰,僅憑一家公司解決不了,它需要整個行業的努力與協同合作。
三、縣域三級物流難題,菜鳥提供了一個方案
解決“快遞進村”,需要從商業模式上入手,做模式創新,解決辦法兩點,集約化提升效率和規?;档统杀尽:唵蝸碇v,“快遞下鄉”已經實現了98%的鄉鎮,各家快遞公司也在鄉鎮了,只是它們目前都是各自為政,有沒有一種方式,整合現有資源,共享場地、人力、運力等,縮小快遞員配送區域,提高配送密度,將配送包裹化零為整?
答案是可行的。菜鳥就提供了一套方案,這套模式如下:
在總部,菜鳥與申通、中通、韻達等快遞公司合資成立“溪鳥物流科技公司”,研發了“溪鳥共配系統”。這套系統能夠聯通各快遞公司包裹信息處理系統的信息端口,原來分散流動的快遞信息可以統一讀取、錄入。
在基層,縣域快遞公司自主成立合資公司,建立以縣域快遞共配中心和鄉鎮共配網點的共配網絡。分撥產地統一規劃和選址,快遞包括集中流水線處理,從原來各自為政變成成本核算、收益共享、風險共擔。
目前菜鳥共配項目已經覆蓋超過1000個縣城,形成超過30000個鄉村服務網點,一些縣域共配網店,已經深入鄉鎮,是鄉村版“菜鳥驛站”,村民可以送件上門,也可以上門取件。出了快遞業務,村級服務站也有更多的商業潛力挖掘,可以將它打造成“快遞業務+社區服務+本地生活”的村級小綜合體,將線上電商、社區團購和線下快遞超市等業態融合,有利可圖,才能持久持續的發展。
菜鳥的“溪鳥共配”在2019年7月開始上線,僅在湖南一省,菜鳥鄉村就覆蓋了70個區/縣,建立村鎮服務站超3000個,目前日均包括超過130萬,其中鄉鎮、村點包裹93萬。
“快遞進村”因為共配的商業創新,解決了“下鄉”問題,此外,這套體系也在著力解決“上行”的問題。跟工業品“下鄉”不同,農產品的“上行”,更講究速度和效率,因為很多都是生鮮,有時令。菜鳥的計劃是,未來三年在農業核心產業區建立100個農產品上行產地倉。這個計劃,是菜鳥面向鄉村的三大舉措之一,另外兩個是:三年內新建800個縣域共配中心,共配中心數量達到1800個;未來三年,菜鳥村、鎮快遞服務站達10萬個,投入10億元對服務站進行數字化改造。
從“快遞下鄉”到“快遞進村”,意味著農村新基建的進一步升級、完善,物流服務新基建滲透至鄉村的毛細血管。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,基礎設施建設,是經濟起飛的前提,鄉村振興正進入全新周期。